兵 团 战 友
BINGTUAN.COM

书讯——《闲情逸趣集》

网站首页    战友之家    活动报道    书讯——《闲情逸趣集》

木一

 

 

木一按:2018年的余额只剩十几天,不管年初定下的目标实现了多少,在这个一如既往的寒冷和一如既往地期待圣诞元旦春节的岁末,捧一本新书,是对匆匆一年不错的奖赏。更何况也是对 (1969-2019 )五十周年的一点纪念。

 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《闲情逸趣集》—— 序  
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过 路 客

        幼年失恃,父亲把我寄养到吴叔叔家里,那年我八岁。
 
       吴叔叔是个地质系教授,却爱诗,也喜欢作诗。据说有个考生屡试不第,就在试卷上填词骂考官;因为词填得好,竟被他破格录取了。
 
       重庆夏日酷热,有晚间乘凉的习俗。躺在吴叔叔身边的竹凉椅上,随意与他闲话,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美好时光。这时,他竟和我这个八岁的孩子谈诗,还教我如何唱和,如何步韵。当他试着教我音韵格律时,我嫌吟诵腔调怪怪的,就不肯学。他也不勉强我,放任我用白话声韵。我的那些“诗句”和“诗论”,常引得他哈哈大笑,十分开心。他多半想不到,后来我一直喜爱诗词。有时还即兴写一点,却从不重视格律,这也算拜他所赐吧。
 
       我由此知道,诗是怎样在人世间传承和流转的。是所谓诗在人间,人在诗间。

        我以为,中国最有诗意的时代是春秋、战国。就连当时的刺客们,都笼罩着诗意的光环。绝不像《豺狼的日子》中描写的那个样子。你看:荆轲、聂政、专诸、豫让之辈,哪个不像是从《伊利亚特》和《奥德赛》里走出来的?
 
       此后历秦、汉,再经两晋南北朝的小小回潮,便到了隋、唐。由于文化的反应滞后,中国诗歌在唐代才达至大成。至于宋词,虽是我极喜爱的,却已是中国诗界的夕阳返照。尽管美轮美奂,精致至极;但“倚声填词”的实质,已经沦为音乐的附庸。到了元曲,就更是戏曲的附庸了......纵观一部中国历史,自战国以后,再到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乃至民国,是一段越来越缺少诗意的漫长过程。以致站在当今世界看中国文化,多是《红高粱》、《丰乳肥臀》之类的身影在扭摆,倒也怪不得别人了。

        在这诗意渐少的年代,诗意和诗却依然存在。
 
       近半个世纪前,就在文革中的内蒙生产建设兵团,有三个连初中都没正经读完的“知识青年”,在饥饿、劳累和迷惘中,凑到了一起。不是为研读革命理论,却是学着作诗,而且还是作格律诗。
 
       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,是对语言乐感的探索成果。其成型于两晋,大成于唐宋。到了明清之际,由于语音的变迁,北方士子在科举时就常因声韵吃亏。连文坛大家纪晓岚,于声韵之道也没完全过关。到了现代,不仅汉语的四声成了“阴阳上去”,再不是“平上去入”,甚至连“入”声都不见了。
 
       在那个严酷的年代,几个“北京知青”自学格律诗词,需要怎样的天赋与努力?
 
       到了1974年,一起作诗的人发展成五个,还结成了“茴香豆诗社”。“半斤白干酒/二两猪头肉/八支恒大烟/一碟茴香豆”他们就以这么诙谐的开门诗为诗社命名。
 
       他们趁组织学习的时间作诗,借赶车拉羊粪的便利,传递新的诗作。他们在格律诗的天地里,玩得不亦乐乎。这绝非附庸风雅,亦非无病呻吟。这样一段历时数年的韵事,本身便有诗的意蕴,有着无须文辞而自显的诗意。
 
       一直到1976年知青返城,兵团散伙,这个诗社才告结束。据他们自己估算,其间得诗近百。如果加上诗社之前的三人行,就应该有百多首了。

        几十年过去,最初聚合的三人,在海内外各自事业有成。又借网络之便,重拾旧绪。不仅越洋唱和,且还引入新知,也是当年内蒙兵团的才女。新的四人组合,或有为阴阳鱼点睛之妙。
 
       诗,本是情感与意念不拘时空的契合,也是天道与人性间擦出的火花。这四个人借助网络,真正海阔天空地唱和着,步韵、依韵、回文、藏头、词牌接龙……各种的花样翻新,一发不可收拾。正如芭蕾与踢踏那样,以严格设限而求艺术个性的极致;他们也依格律再加种种设限,纵情挥洒着闲情逸趣,令人读来荡气回肠。
 
       读他们的诗,使我在物欲日见嚣张的年代,又看到了诗意的传承,看到了诗。
 
       这里可能又会触及艺术与技术之辩,其实在后现代的语境里,对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相当清晰的解析。种种规则和设限,是技术规范,是属于共性、可教可学的范畴。诗人据此创作,会包含个性的发挥。而个性却是各人自具,不可教、不可学的,不属于教学范畴。读诗的人,也必定以自己的个性去领悟。所以作者与读者之间,完全可以一样文字,各具情怀。不要以为步韵诗一定平庸,回文诗一定无聊。当年辛弃疾和陈亮的鹅湖唱和,那六首步韵《贺新郎》便无愧千古绝唱。
 
       现在,他们把近年所作结集成书,共收入三百多首。在我看来,实可谓洋洋大观,这是要另立一部“诗三百”吗?我在年轻时,也曾浪迹江湖。友情、爱情的表达多凭鱼雁。情长纸短,便屡屡求助于诗词。多年所得,也不过搜捡出十几首而已。相较之下,难免自惭。
 
       这些年,老年人自学音乐、美术、诗词、摄影者众。偏有一些人,竞相以登台炫艺,拍片出书为能事,于浮躁喧嚣中,自曝其浅薄。
 
       这四人并未因此而顾忌,只管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。惟全无世俗功利的计较,才能有不避尘俗的洒脱。这是应该推许的,所以写了以上文字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8年7月30日 上海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《闲情逸趣集》——后记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木  一

        我坚信,凡是能读到本书“后记”的朋友,一定是热爱诗词的朋友。
 
       这本格律诗词集,从书写到编辑,到成书,我读过了无数遍。而每一次阅读,都像第一次阅读一样,带给我很多新鲜感。尽管既非名人,也非名诗,却是我们四个朋友最真实的一段心路历程。我们用这种古老的形式,描绘愿景,表抒情怀,回味过往。虽然功力有限,不尽人意,但每一个用心的时刻,都难以忘怀。
 
       阴山剑客、浪迹天涯和高桥麻二,是自1969年从内蒙兵团连队开始的诗友,尽管半个世纪以来,各自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上行驶,然而,因为战友和诗友的情谊,使得他们不管跑了多远,最终还是交集在战友、诗友这个珍贵的生命印记上。格律诗词的爱好,在他们几十年的岁月中,常常束之高阁,却也如影相随。因此,自2008年我与他们在兵团战友网上相聚至今,也被他们横溢的才华和对格律诗词的挚爱感染着。

        我虽然是个酷爱码字的人,小说、散文、新诗写过百万字,但是,对格律诗词却始终是敬而远之。总记得鲁迅先生那句话:“我以为一切好诗,到唐朝已被做完,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,大可不必再动手了。”更何况至今,家喻户晓的宋词大家的尽美之作,更是令我深深地、深深地敬畏,从无企图试水。
 
       自从在兵团战友网上,结识了一群勤学格律诗词的战友,尤其是这三位从年少就酷爱至今的战友,我便不再觉得格律诗词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不可及了。于是也开始了“平平仄,仄平平”的讨教和探索,并也能体会到那种被重重束缚,却偶得佳句的狂喜。便甘愿当一块“短板”混迹其中。

        两年前,我们四人在兵团战友网上开了一个“学写诗”的楼,时常在那里命题写诗填词,随心所欲地唱和、步韵,互相评头品足、补偏救弊,不亦乐乎。零零星星也积累了三百多首,于是,便动了结集的念头。结集成书,也只是便于自己保留和便于与同好切磋。
 
       我们的诗词,虽然在网上检测格律通通过关,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了驾驭的本领。古代诗词的意象之美、字词之美、声韵之美,深不可测,我们只能是本着学习的目的陶冶情操,让渐老的年华,还能保有一份鲜活有趣的追求。

        这本《闲情逸趣集》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段小结,只要我们不懈努力,相信未来还会有所提高。只是,我们四人似乎都不是那么执着的人,尤其是我,最是“无事忙”,最是安于“半瓶子醋”。我时常想,我们在时代的列车上,超越古人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了,何必还要在古人开创的格律诗词上耿耿于怀?只要那些美轮美奂的唐诗宋词,能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天地间回荡,供我们研读,供我们学写,我们就拥有了享受不尽的美好时光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8年8月11日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北京  莲香园

2018年12月16日 10:17
浏览量:0